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12日介紹,近年來,廣西積極開展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探索,在全國率先出臺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監測地方性技術文件,為探索推動生態優勢“變現”提供技術依據和經驗借鑒。
日前,由廣西自然資源廳組織編制的《廣西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技術指南(試行)》(以下簡稱《技術指南》)受到自然資源部關注,認為《技術指南》“開了全國先河”。
據悉,為加快推動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,2022年8月,廣西自然資源廳將桂林市平樂縣作為生態產品調查監測試點,利用現有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,摸清試點區域各類生態產品數量、分布、質量等底數,建立生態產品目錄清單,為編制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監測地方性技術文件探路。
作為技術支撐單位,廣西地理信息測繪院以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為本底數據,充分發揮遙感技術優勢,在試點區域率先建立“天空地人網”一體化綜合監測體系,全面摸清平樂縣1893平方千米的生態產品分布、范圍、面積、數量等基礎信息。同時,首次構建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向生態系統數據轉換模型,建立縣級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數據庫,完成各類生態產品實物量核算。
試點期間,廣西自然資源廳基于試點調查成果開展動態監測,初步建立生態產品調查動態監測制度,夯實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框架。2023年12月,在開展大量實地調研、討論、驗證及專家論證基礎上,該廳高質量編制《技術指南》,明確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內容、調查方法、數據庫建設標準、實物量核算模型等技術標準,形成一套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和技術規程,為推進生態產品交易、變現奠定基礎。
進入2024年以來,廣西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中積極推廣應用《技術指南》,指導河池市東蘭縣建立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和生態產品“一張圖”數據庫,編制完成東蘭縣林業碳匯能力評估、生態產品開發適宜性分析評價、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等報告,為破解生態產品“難度量、難抵押、難交易、難變現”提供依據,在推動生態優勢“變現”上邁出關鍵一步。
下一步,廣西將依托《技術指南》,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核算體系,通過生態修復、碳匯調查監測、三維動態監測等方式,探索“自然資源+生態產品溢價”模式,給廣西的山山水水貼上價值標簽,推動“綠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銀山”轉化。(中國新聞網)